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建设、运营等各类专业人才需求巨大,尤其是涉及运营的各类技能人才,存在着需求量大、招聘难度高、流动性强、职业生涯发展受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给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带来了一定的管理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专业性、实践性都比较强,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常态化,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的问题将越发突出。要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就必须改变传统培养、使用“两张皮”的做法,进一步深化校企全方位、全过程紧密合作育人,使企业、学校都成为育人的主体,实现“双主体”育人,使招生成为招工,围绕企业岗位需求选择合作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合技能人才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复合型技能人才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提高育人的精准性、有效性、可持续性。
1.校企合作实现招生就是招工
与校园招聘、社会招聘不同,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要求学校与企业从制订招生计划开始合作,按照企业对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的需求、要求及未来发展趋势,校企全面参与招生录取、考核录用,完成招生相当于完成了招工。此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所培养的技能人才具备最全面、最贴合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具备岗位所需的实操技能,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文化及工作要求,就职稳定性最好,具备城市轨道交通技能人才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能够更好地满足各类特殊岗位对人才身体、知识、素质的要求。
很多社会招聘的人才虽然有工作经验,但往往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思维定式,适应新的企业文化需要更多时间,在适应的过程中对运营管理及其他员工容易造成影响,甚至由于无法适应新企业的文化以及管理方式而离职,其就职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实现招生就是招工,可以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同时,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也能克服校园招聘的缺点,不少校园招聘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对相关工作岗位缺乏基本实践认知,从招聘到上岗往往需要数月时间,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需要适应过程,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2.根据岗位需要选择合作学校
专业设置。合作学校必须具备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能人才专业体系中多个联系紧密的专业设置,如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输管理、信号系统为核心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体系,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给排水系统为核心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体系,以供电系统、通信系统、消防系统、机电设备系统为核心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体系。这些专业群和专业体系健全的程度,也是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办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三类专业体系最好是学校的主打专业群或骨干专业群,并在同行业中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相关工程师应作为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定期参与专业建设研究。
教师队伍。合作学校必须具备与专业体系相配套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合作培养能力的关键,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素养,也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具备将专业知识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同时充分了解现代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有一定的专业实践和研究能力。合作学校应聘请企业优秀工程师担任专业课教师,并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努力打造对轨道交通事业及其人才培养有良好情怀的教学团队,通过与企业共建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评选精品课程等方式,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
实训设施。合作学校必须具备与专业体系相配套的实训设施。通过建立实验教学中心、校外实践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方式,建立与城市轨道交通当前技术应用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如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专业体系要配备各类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及模拟驾驶设备,配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及模拟操控设备,配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演练及模拟设备等。要有基本功训练的实训条件,也要有完成工作岗位任务、项目、产品的具有整体性训练功能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安排学生阶段性地参观、体验、跟班实习。
教学管理。合作学校必须能够根据企业岗位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教学管理做出相应调整,特别是要建立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管理的机制。调整和完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及教学计划,增加符合现代轨道交通技术应用的内容,增加企业所采用的设施设备相关技术内容,保证学生阶段性地到企业参加各种实习,提高以职业岗位群整体任务完成为单位的教学水平。
3.抓住关键环节深化合作培养
在明确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院校及专业、校企共同完成招生就是招工等工作后,企业与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合作培养的关键环节,真正达到校企“双主体”合作培养的目的。
以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单位组建合作培养“订单班”。校企双方按照轨道交通技能人才企业岗位要求、需求数量、培养周期及专业体系设置,发布定向招生公告,以全国统一高考定向培养的模式先行选拔录取,考生录取报到后,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能力测试、身体检查、心理评估等综合测试,在此基础上组建各专业或专业方向“订单班”。以班级为管理单元,一个班就是一种岗位,每个班可以按照企业文化、岗位技术技能规范、特定素质有效组织教学。
需求导向合作制订培养计划。根据合作培养“订单班”的培养目标,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与企业各技能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相适应的联合培养计划,包括教学计划制订、课程体系设置、教材编写选用、授课及实训方式、教学结果反馈等,合理确定“订单班”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人才成长规律、教学规律和企业岗位生产规律,人文课程要侧重岗位履职需求,专业基础课程要体现岗位迁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课程要围绕岗位核心技能与素养。
实行校企双班主任管理模式。按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合作培养计划,对合作培养“订单班”的管理实行双班主任管理模式,由企业派出专业工程师与校方班主任共同管理。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企业专业工程师负责完成对合作培养“订单班”部分专业课的授课,提供企业各项专业技术知识资料,评估人才培养进度,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解答各类问题。同时,通过宣传企业文化、培养职业素养、设置企业奖学金等方式,强化目标意识,提升企业归属感,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实施共同考核淘汰机制。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双方定期对“订单班”学生进行考核,并建立奖惩机制。对每学期的课程成绩、实训、参加活动等进行综合考核,跟踪管理,督促改进提高。在合作培养结束前实行考核验收制度,通过专业技能综合测试、实习考查、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对“订单班”学生进行综合考核验收,淘汰不满足技能人才需要的学生,为所有合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合作培养期间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给予重点培养、有效使用。